在當今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餐飲業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市民的飲食生活,也成為了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然而,隨著餐飲業的蓬勃發展,餐飲油煙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大挑戰。因此,加強餐飲油煙治理,不僅是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客觀需要,也是回應群眾關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本市生態環境部門及相關部門紛紛采取行動,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嚴格執法,積極探索餐飲油煙治理的新路徑。
現發布部分典型案例如下
金匯路460弄小區多棟居民樓距離沿街餐飲僅“咫尺之遙”,245戶居民的日子過得“一言難盡”:店家的油煙凈化設備老化、管道陳舊,日常經營時,廢氣與噪聲四散外溢……面對長期難解的“老大難”問題,虹橋鎮牽頭協調沿街商鋪產權人、餐飲業主、小區居委、物業和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前后花費一個月時間,完成油煙納管整體綜合改造。環境煥然一新后,居民終于告別了“門窗緊閉”的日子。
統一納管排放,遠離居民區
“阿拉家里的窗簾都被熏黃發黑,早晚高峰時候,根本不敢開窗,油煙直直地往房間里鉆……”劉阿姨住在金匯路460弄金匯麗舍韻動時代小區11號樓。3年多來,她和老伴飽受油煙擾民之苦,二老實在無法安心養老。劉阿姨說,她所住居民樓位于金匯路沿街商鋪的“背陰面”,沿街店鋪有賣早點的,還有專門做夜宵的,從凌晨營業到深夜一刻不停歇。劉阿姨患有慢性哮喘,她直言,煙氣熏得她難以忍受。
與劉阿姨“同病相憐”的,還有住在1~3號、13~16號等多棟居民樓的業主。住在3號樓的陸先生說,據不完全統計,每天,店鋪廚房至少有15個小時處于“炒菜顛勺”的狀態。油鍋旺了,周邊居民的日子苦了。無序排放的油煙、持續惱人的噪聲,攪得他和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從先鋒路金匯路路口沿著金匯路一路前行,道路南側,7家沿街餐飲店一字排開,小炒店、龍蝦店、火鍋店、點心鋪等應有盡有。“經前期排摸,存在油煙、噪聲擾民的餐飲企業共有7家。雖然證照齊全,且按照規范落實餐飲油煙治理,但部分店面由于油煙凈化設施及管道老化,致使油煙、噪聲污染問題產生。”虹橋鎮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張燕汾介紹道。
金匯路460弄附近有多家沿街餐飲店
走進一家火鍋店,門店負責人說,經協商,門店已加大投入,替換老舊油煙凈化設備,做好新設備的日常保潔與維護。在對方提供的一份“清洗臺賬”上,設備的日常維護記錄詳細清晰,并能與實際情況一一對應。
走上露天平臺,長約60米的4根銀色排煙管道頓時映入眼簾。它們的排口直通金匯路另一側,距離居民樓的直線距離超過50米。“原先,7家餐飲店‘各用各管’,各排各的;現在我們統一納管,共排煙氣,‘油耗氣’遠離了居民區。”
步入金匯路460弄金匯麗舍韻動時代小區,沿街商鋪的“背陰面”已被高30多米、寬500余米的遮罩整體覆蓋,看不見以往各家店鋪安裝的各式各樣的設備。設置在內部的各類管道均井然有序。
上海先鋒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麗君作為沿街店鋪的產權方,參與了整體改造過程。他對居民的訴求感同身受:“我每天都‘泡’在現場,完全理解居民們的訴求。街道牽頭后,我們加班加點干活,盡早改造好,還居民正常的生活環境。”今年7月底,升級改造開始:外墻設立置頂專用煙道,重新鋪設排污管道,集中設置隔油設施。今年10月初,工程僅用3個多月即全面完成。曹麗君說,各項設施目前均已正常投入使用。后續,餐飲商戶排煙均接入總管置頂排放,在總管末端再由物業公司加裝第二道高效油煙凈化設備,做到萬無一失。
屬地金斯居委副主任周琴介紹,多年來,沿街商鋪主要影響涉及的金匯麗舍樓棟有1~3、10、11、13~16、21~24號樓,共245戶居民,占總住戶的三分之一。為此,居委會先后組織了6次協調會,在鎮房辦、產權方先鋒公司、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居民代表共同參與下,集中商議,做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一道商量著來辦”。
協商會上,有部分居民提出,隔油池應當移出小區,垃圾房也應該擴充抽油煙設備,這些細節,均已由施工方一一落實。“居民們的訴求落地了,老百姓自然非常滿意。”周琴感慨道。
油煙擾民會不會“卷土重來”?虹橋鎮方面表示,已將該區域作為長效管理的重點區域,加大了監管頻次。依托“大聯動網格化監管機制”,發揮“網格+環保”的實效,強化各村、公司屬地管理職責,建立及時發現、及時清理的“閉環管理”機制。此外,虹橋鎮城管將進一步加強執法、推動部門聯動,信息共享,搭建聯合整治平臺,實施快速響應機制,合力解決問題。
“下階段,我們將在全鎮范圍推動餐飲企業加入油煙凈化設施清洗登記系統,定期登記清洗記錄,接受系統催辦提醒。我們也將持續注重加強鄰里關系協調,搭好平臺,實施共建共治共享,共建和諧美麗城市,與居民共創幸福美好的生活。”張燕汾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