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看不見的“殺手”!為健康亮起“紅燈”
3月21日是第15個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優質睡眠,開心益智”。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喜臨門睡眠研究院共同發布《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報告全面解析了2021年中國睡眠指數和居民睡眠狀況的變化,不同群體睡眠調查,以及睡眠與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顯示,我國民眾睡眠時長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時長為7.06小時,相比十年前時間縮短近1.5小時。57.41%被調查者表示在近一個月有1-7天失眠,2.96%的被調查者大部分時間失眠。近年來,失眠問題已經上升到年輕一代,20-29歲的青年群體每天睡眠時長為7.18小時,已無法滿足該年齡段所需睡眠時間。
據報告課題組介紹,本研究所用數據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于2021年11月開展的中國居民睡眠狀況線上調查。調查樣本為18—71歲成年人,最終獲得有效樣本6037個。
報告還指出,影響睡眠時長的因素分別是看手機或上網導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學習時間長擠占了睡眠時間,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礙的影響。年齡越小的被調查者,看手機、上網拖延睡眠的比例越高。
這屆年輕人為什么睡不著?影響睡眠時長的因素有哪些:
1.看手機或上網導致睡眠時長拖延。
2.工作或學習時長擠占了睡眠時間
3.睡眠環境遭到破壞,遇到看不見的“殺手”
不難看出不僅是睡眠時間的不夠,睡眠質量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學習和工作的壓力不斷增大,近年來聲環境質量也在下降,城市的發展,工業的興起,道路的拓展不僅帶來經濟的騰飛,也對聲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城市噪音、工業噪音、交通噪音成為生活中看不見的“殺手”,本就不長的睡眠時間因為聲環境的破壞更加縮短。
長期經受高噪聲刺激,可使人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疲倦、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癥狀,若長時間在噪聲環境下生活,還會使人血壓升高、心跳呼吸增快、血脂升高、消化不良、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活動失去平衡,加重原有的抑郁或焦慮。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到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音。交通運輸、車輛鳴笛、工業噪音、建筑施工、社會噪音如音樂廳、高音喇叭、早市和人們的大聲喧嘩等等,都屬于噪音。
社會必須向前發展,噪音不可避免,越是有困難我們越要克服困難,噪音治理已經刻不容緩!新噪聲法于2022年6月5日正式施行,國家對聲環境的重視也在加大,著眼于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加強噪音源頭防控,加強工礦企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噪音的治理。對噪音排放不達標的企業責令整改,保障《噪聲法》的有效落實。
然而光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不斷發展的一些專業噪音治理公司成為此次噪音治理的主要力量,通過專業的勘測和設計,制定噪音治理方案,從噪聲源、傳播路徑、個人防護等方面消除噪音,保障居民的生活和睡眠,中國的新生力量和生活環境需要大家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