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煩囂的都市,是不是總有個心煩意亂的時候?這時,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戴上耳機,間歇性忘掉所有惱人的事情,只想安安靜靜的陶醉在自己的獨立空間中。然而就在你剛開始播放音樂的那一刻,你卻發現自己根本逃離不了鬧市的喧囂,窗戶外的叫賣聲、汽車輾過馬路的聲音、隔壁樓盤工人的電錘聲、甚至是炎炎夏日的知了長鳴聲等等,讓本來就煩躁的心更加狂躁。沒錯,這就是環境噪聲,面對耳朵里跑進來惱人的噪音,或許封閉式耳機是個好選擇,但這貨對低頻卻是先天沒抵抗力。那么,除了堵住耳朵這種被動的方法,我們不妨來試試主動降噪。那什么是主動降噪呢,下面跟隨上海噪音治理公司中廣通小編來一起了解下吧
主動降噪產品我們看廣告看得多了,那到底怎么實現呢?用一句話來概括主動降噪的原理:通過發出與噪聲相位相反,頻率、振幅相同的聲波與噪聲干涉,實現相位抵消。
想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明白聲音是什么?相位和振幅是什么?干涉又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如果初中物理及格的童鞋應該還有印象!
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實質上是空氣被擠壓并不斷傳遞的現象。空氣受到擠壓,自然就會有壓縮部分和稀疏部分。這兩個部分彼此交錯出現,交替一次視作一個周期,而一秒鐘內變化多少個周期就叫做頻率。我們聽到的聲音往往由許多具有不同頻率的聲音組合而成,他們不光是頻率不同,被壓縮/拉伸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是振幅不一樣,聽起來聲音的大小也就不一樣。
相位的意思也很簡單,某一個時刻聲波處于一個周期內的位置就是相位。如果我們規定空氣被壓縮的最厲害的地方是相位的零點,那么半個周期之后,空氣變得最為稀疏的地方,相位就變成180°。等到空氣再次被壓縮得最密集時,就經過了一整個周期,相位變化了360°又重新變為0°。
兩個頻率接近或者一樣的聲音疊加在一起合成一個聲音,他們的振幅會變大或者變小又或者不變,這個現象就叫做干涉。如果這兩個聲音相位一致,你振幅最大時我也最大,你最小時我也最小,那么合成出來的聲音振幅就變大,聽起來也就變更響了。如果兩個聲音頻率是一樣的,振幅也是一樣的。但是相位偏偏相反,兩個聲波處處相反,彼此抵消,聲音就被消除了。
說回正題吧,主動降噪耳機到底具體是怎么實現“降噪”的過程呢?
根據聲音推理,所有的聲音都由一定的頻譜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種聲音,其頻譜與所要消除的噪聲完全一樣,只是相位剛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將這噪聲完全抵消掉。關鍵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聲的聲音。實際采用的辦法是從噪聲源本身著手,設法通過電子線路將原噪聲的相位倒過來。由此看來,有源消聲這一技術實際上是“以毒攻毒”。
看到這里,大家心里是不是躍躍欲試了?等等,凡事有利必有弊,主動降噪目前還是存在一些技術上的不足,盡管日漸進步。主動降噪耳機是通過主動產生“反相噪聲”來實時抵消噪聲的,雖然有時候會對音質造成影響,但是開啟降噪后效果是十分明顯的。這樣在乘坐飛機、地鐵等交通工具時,各位根本不用調大音量才能聽清楚耳機內容,長時間聽歌也不會覺得累——這種情況下主動降噪耳機反而可以有效保護聽力。不過如果降噪耳機對時延控制不好,耳機產生的噪聲沒能實現反向消除,有可能會疊加在外界噪聲上變得更加明顯。
降噪耳機工作原理
當然,國際音響巨頭們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問題的,隨著這幾年的設計改進,和微處理器速度的大幅提高,降噪耳機的信息處理能力也是越來越強、越來越快,而實現的降噪效果也越來越出色了。近年來,流行AI仿生學習處理技術的誕生,相信用在降噪設備上也是指日可待的事,那時候能實現的想象空間肯定更巨大。